□ 張亮
1月4日凌晨,一名女性網友發文稱,3日晚在優衣庫試衣間換衣時被男孩偷窺,在事后交涉中又遭到了該男孩家長的辱罵,并被搶奪手機。
一件日常生活中的“小摩擦”,卻在網上一連三天熱度不降?!芭釉趦炓聨煸囈略鈨赡型坪煛薄皟炓聨煸庀坪熍颖荒型议L罵不檢點”等與此有關的多個話題持續登上微博熱搜。
(相關資料圖)
從批評家長的教育存在問題,到質疑女子是在營銷炒熱度,網友們不斷翻轉的評論,恰是網絡空間輿論場演化的一個縮影。
孩子掀了試衣間的簾子,家長的一句“抱歉”為何那么難于出口?涉事家長不僅毫無歉意,還口吐蓮花,侮辱“被冒犯者”,造成矛盾升級。而“被冒犯者”也毫不示弱,把現場視頻傳上網絡,造成全網圍觀。這個事件中涉及的公民文明素質、心理建設、家庭教育、糾紛解決機制等因素,固然值得我們探討,但更需反思的是:一個正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、可能每個人都會遇上的“意外事件”“角落邂逅”,如何演變為一個年度“舞臺大劇”?
這不免折射出自媒體尤其是短視頻泛濫帶來的“破窗效應”,它會放大人際關系的陰暗角落,讓大量圍觀者產生焦慮心態。其實,放眼四方,大部分人都在忙碌于自己的生活、工作,人與人之間有競爭有沖突更有友愛。
有些事情,真的沒必要圍觀。“斗鬧場,絕勿近。邪僻事,絕勿問。”魯迅早就分析過,國人有圍觀心態。圍觀不是錯,但圍觀過程中,圍觀者本身可能被“共情”變成網絡輿情洪流的一分子,成為需要被治理的社會病態之一。
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生活有起有伏。??菔癄€、天長地久,可能被油鹽醬醋折磨得體無完膚;情同手足、莫逆之交,有時也經不起歲月的浸泡。這是人生的真實、社會的常態。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,都藏著或多或少不足為外人道的東西,或者只給三五好友至親才可傾訴的秘密話語。倘若大家都把私人空間的是非恩怨、家長里短搬到廣場上謾罵、廝打,成何體統?
近年來,自媒體發展日新月異,人們的話語空間被無限放大,公民通過網絡建言獻策、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取得了長足發展。但與此同時,網絡空間內的“道德法庭”“輿論審判”甚囂塵上:未經司法確認有罪,某些大V就可以將他人羅織罪狀“披枷示眾”;有些明星藝人,為了維護良好人設,在離婚析產中,經常自曝家丑,搶占道德制高點。這方面,“娛樂圈”某些人士樹立了負面榜樣,實屬不該。
網絡空間屬于公共空間。作為合格的公民,我們必須對公共空間和私人領域的邊界有一個基本清晰的認識。公共空間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平臺,基于公共空間的開放性和平等性,公民就彼此關心的公共話題交流意見,進而形成公共輿論,達到與國家、社會的良性互動。
不是所有的情緒宣泄都應該或可以發到網絡空間。情緒宣泄,在某些平臺眼里,天然帶有“流量價值”。于是,在各方力量的推動下,這些個體化、無關公共利益的事件很可能被帶節奏,成為裹挾社會輿論和網絡空間的“烏云”。
同時,也不能縱容個別人士利用網絡空間操控輿論、帶節奏,意欲把網絡空間變為牟取私利的工具,妄圖把網民變成可以肆意宰割的羔羊。
近年來,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推進網絡空間整治和凈化,取得了不錯的效果,但是與整治網絡詐騙、黑產、直播亂象等“硬違法”相比,網絡空間的道德建設與公共環境建設似乎更難。我們中可能只有一部分“不幸的人”遭遇網絡暴力、詐騙,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浸潤在網絡這個大環境中,網絡公共空間的秩序和道德就如同空氣,空氣質量好壞,直接影響健康。
對于關涉公共利益的事件、有關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,對于公共權力行使的監督,國家鼓勵網民發表意見,決策層也善于從網絡里尋找好的建議,網民應多發表意見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