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衡量患者對心臟手術后康復的看法具有挑戰性。在最初的恢復階段,臨床醫生很難從患者那里收集有關睡眠模式、心理健康和其他癥狀的信息。然而,患者報告的結果數據可能對臨床實踐產生廣泛影響,并提高患者的整體滿意度、生活質量,并降低手術后再次入院的風險。
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3 月,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中招募了 80 名心臟手術患者。主要作者 Makoto Mori,醫學博士,博士,結果研究與評估中心 (CORE) 和外科的綜合心胸外科住院醫師,資深作者 Harlan Krumholz,醫學博士,SM,Harold H. Hines, Jr. 教授醫學博士、公共衛生教授和核心主任,使用數字平臺收集心臟手術后患者報告的結果數據。
該研究于 12 月 24 日發表在npj 數字醫學雜志上。
“我們使用數字平臺進行了一項前瞻性研究,以了解耶魯大學心臟手術后患者的恢復情況。從收集到的數據中,我們確定了多個恢復領域的主要恢復模式,”Mori 說。
研究人員使用數字工具發送針對患者的調查。參與者每三天收到一次自動通知,總共 30 天。患者平均花費 5-15 分鐘來跟蹤他們的疼痛、惡心、日常生活的變化和整體恢復情況。這些領域的恢復軌跡差異很大,即使在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的研究組患者中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