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關資料圖)
“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過去五年我國發展成就時,提到發展海洋經濟、深海深地探測、推進通關便利化等,這對下一步威海深耕海洋提供了更細化的方向。”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分組審議時,全國人大代表孔凡萍表示。
作為海洋大市,五年來,威海把打造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作為“精致城市·幸福威海”建設的重要目標,堅持科學用海、科技興海、產業強海、生態護海、開放活海,奮力爭當海洋強國建設排頭兵。
結合威海五年來海洋建設情況,孔凡萍代表提出三點建議:
一是加速海洋產業轉型升級,加快建設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。目前,威海在傳統海洋產業領域,加速實現海水養殖向綠色集約型、海洋捕撈向遠洋拓展、海洋裝備產業向高端化發展的“三個轉變”;在新興海洋產業領域,重點推動海洋碳匯經濟先行先試。威海作為首批國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,積極探索海洋生態價值實現路徑,著力打造藍碳發展“策源地”,集聚藍碳領域專家和機構,在藍碳機制研究、標識計量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關鍵突破。同時,規劃10平方公里的藍碳產業園,圍繞海洋種業、海洋生態智造、海洋新能源等領域,打造海洋生態經濟創新示范園區。建議國家層面加快搭建海洋碳匯交易平臺,支持威海率先開展藍碳市場交易試點,開發更多海洋碳匯金融產品,加快海洋產業生態化和海洋生態產業化步伐。
二是加快海洋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,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。威海緊緊圍繞海洋產業這個核心,聚焦產業全鏈條,有效布局、集聚和配置海洋科技資源,以技術創新助推產業升級,以產業需求倒逼技術創新,實現海洋科技成果快速轉化。目前,威海市建成各類涉海創新平臺340家,特別是正在全力打造的國家海洋試驗場(威海),具備多種海洋設備測試服務能力。建議將試驗場建設納入國家科技重大項目予以統籌推進,設立試驗場建設專項資金,在政策、人才等方面予以保障,引領、支撐海洋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發展。
三是全力打造海上貿易黃金通道,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。暢通好海洋這個連接五洲的“大通道”,暢通陸海聯運國際物流大通道。威海是陸路交通的末梢,破解交通瓶頸制約,關鍵是統籌海陸設施一體布局,統籌港口、公路、鐵路、航空和樞紐站建設,推動陸海空多式聯運,構建市域一體、國內通達、聯通海外的“三大交通圈”。建議國家層面在港口功能提升、口岸營商環境優化、通道經濟發展、海上及空中航線開通等方面給予具體政策支持,推動中韓“四港聯動”發揮更大效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