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天的屋場會,我們主要商量房前屋后環境衛生整治問題……”這是湖北省南漳縣板橋鎮晏山村四方坪“紅色屋場會”的現場,鎮村干部、屋場長、村民圍坐在一起,就如何改善村居環境共同出謀劃策
在屋場長的組織下,大家按照會上商定的意見,每家出一個勞動力,用一下午的時間對屋場內的小花園、道路、房前屋后進行了一次大掃除,并制定定期集中清掃制度,共同營造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。
“我覺得屋場會非常好,我們老百姓有啥想法,有什么問題,都可以在會上提出來,大家一起討論,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。”板橋鎮晏山村村民余光娥說。
(資料圖)
晏山村共有158戶560人,年輕人多在外地務工,留在村里的以老年人、孩子為主,煙葉、茶葉、金果梨是村里的主導產業。近幾年,隨著產業的發展,村集體經濟明顯改觀,村“兩委”也認識到,發展產業、建設美麗鄉村,離不開群眾的共同參與,于是以10至30戶農戶為單位,隨灣就片劃分為4個屋場,有群眾基礎的黨員被推選出來擔任屋場長,負責組織本屋場的村民每月召開一次“紅色屋場會”,共謀屋場發展大計。
“紅色屋場會,既能傳達黨的惠農政策,也能化解鄰里矛盾,還能收集民情民意,及時解決群眾的問題。”晏山村黨支部書記晏世朋說。
“開這個屋場會,一是統計一下每戶種植玉米有好大的面積,第二就是提倡今年種植玉米盡量還是種植原生態的‘小金黃’‘白金白’品種。”在南漳縣板橋鎮白云庵村,正在號召村民們種植玉米的是村黨支部書記劉呈志。
劉呈志說,白云庵村海拔1200多米,屬于高寒山區,山路崎嶇、土地零散、水資源缺乏,多年來全村以種植耐旱的玉米為主,收入有限,為提高村民收入,村“兩委”四處奔走找出路。后來發現正是因為白云庵村海拔高氣溫低、生態環境好,玉米生長周期長、無任何污染,所產的本土品種“小金黃”“白金白”口感黏糯香甜,格外受歡迎。于是劉呈志便購買了加工設備,收購村民的玉米加工成玉米糝,借助“板橋玉米”的名氣,每斤價格可以賣到5元,遠超玉米的售價。
2015年年底,由劉呈志牽頭,村集體成立了志通種植合作社,添置了設備,逐步擴大了生產規模,如今,合作社年產值能夠達到20多萬元,并帶動了白云庵村周邊4個村,共種植玉米4000多畝。板橋鎮黨委、政府也積極幫助爭取扶持資金、協調廠房,助力板橋玉米糝產業發展。
在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礎上,劉呈志通過“紅色屋場會”發動村民擴大玉米種植面積,增加收入,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。
“‘紅色屋場會’對我們志通種植合作社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,會上解答了村民的疑問,消除了大家的后顧之憂,也統一了大家種植玉米的思想,壯大了我們合作社的規模,不僅能增加村集體經濟,也能帶動村民增收。”南漳縣板橋鎮白云庵村黨支部書記劉呈志說。
小小“紅色屋場會”,讓干部群眾敞開心扉交流溝通,共商共議共幫共辦“心中事、身邊事”,讓黨組織的治理觸角延伸到灣組,形成小屋場大治理的工作格局。
“我們板橋鎮創新建立‘村黨支部—灣組黨小組—紅色屋場長’縱向到底的組織體系,做到全覆蓋,同時不斷對‘村書記—村民小組長—屋場長’進行業務培訓,讓他們明白要干什么、怎么干好,切實發揮好黨建引領作用。”南漳縣板橋鎮黨委委員、組織委員任世昊說。
在“紅色屋場會”建設中,板橋鎮還充分發揮基層監督作用,確保每一場屋場會在陽光下進行,讓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,幸福感更可持續,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“我們結合學習宣講黨章、黨規、黨紀,有效推進了黨風廉政建設工作,打通了人民群眾參與監督最后一公里,完善了村級小微權力監督機制,確保了全鎮黨員干部不敢腐、不想腐、不能腐。”南漳縣板橋鎮黨委委員、紀委書記李洪運說。
不拘形式,不限地點,幾條板凳,干部和群眾圍坐在一起,共同探討和解決實際難題。板橋鎮根據群眾意愿建設“紅色屋場”,將議事堂搬到群眾家門口,把解決群眾的事作為黨員干部心中的“大事”,讓群眾真正成了謀劃產業發展、建設美好家園、締造幸福生活的主角。
“目前全鎮共建設‘紅色屋場’110個,召開屋場議事懇談會150余場(次),收集群眾反映問題230多條,其中屋場群眾自發解決的170余條,協調相關部門處理50余條。自‘紅色屋場’活動開展以來,鄰里之間更有溫度了,政策落實更有速度了。下一步,板橋鎮黨委將用好黨建引領‘指揮棒’,進一步引導群眾、發動群眾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當中來,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。”南漳縣板橋鎮黨委書記蔚治軍說。
全媒體記者:王鼎 王瑋
一審:柳思華
二審:盧珊娜
三審:代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