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時半年,足跡踏遍奉賢,由區委宣傳部主辦、區融媒體中心承辦的“選擇奉賢 選擇未來”百人融媒采訪活動終于結下碩果。市作家協會散文組作家、區攝影家協會攝影家和區融媒體中心記者,深入各行各業采訪來自五湖四海的近百位新奉賢人。“上海奉賢”公眾號推出專欄,講述他們選擇奉賢,扎根奉賢,與奉賢共成長的動人故事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雪蓮自在高原,海拔三千米以上獨自綻放。若是到了平地,還能生長與否?很多人會有疑問,此種疑問的確也正常,高山雪蓮不可能在雪線以下生長。而索朗央金這朵高原雪蓮,從高原到了平地,一個華麗轉身,成了奉賢的池塘中凌風搖曳的白蓮。
索朗央金出生在西藏雅魯藏布江邊上的山南。當年考大學的時候,她對自己是有期望的,然而比較遺憾的是因為臨場發揮不理想,以及平時的成績,加上考完之后的分數沒能達到本科分數線,就落榜了。后來她有機會去讀了一年預科,在預科考試達標后,直接讀了本科,她因此讀了五年大學。
對于讀書,她還是幸運的,在大學畢業后又順利通過了公務員考試,并被錄取。
她來到了奉賢,成為生態環境執法大隊的一員,成了一名新奉賢人。生態環境對于我們來說,就像是潔白的雪蓮,它陶冶了性情、美麗了環境,蔚藍了天、潔凈了水。索朗央金執法管理的生態環境,也就像是奉賢的白蓮,愉悅了我們的視覺。
她的工作有關生態、環境等各種污染的監管,比如水、工業、化學、醫療排廢、排污;飲用水源保護,飯店、排檔排油氣、噪音擾民等等。生態環境的執法工作,是一個理論性、政策性、法規性很強的工作;是看似輕松卻繁忙,然忙碌而有序,又是一個簡單而復雜的工作。外出辦案、接投訴、做回訪、給投訴人回復是她日常工作,有時也讓她忙得不可開交。她明白造成工作不順的原因是語言溝通不力、法規了解不清、回復無理論依據等等。因此,她便一步一步補課,補上自己的不足。在語言表達能力上,她跟著老同志去辦案,在辦案過程中積累語言表達經驗;她多看書,加強學習專業法律知識,增強寫文檔能力,多與有辦案經驗人員接觸,提高回應投訴的專業水平和語言能力。她也有委屈,常常因為語言和對法律、法規不精通,無法說服別人而遭對方的指責,在遇到這類事情時,她會找老鄉或朋友傾訴,而也正是這種交流,是接近奉賢、了解奉賢、與奉賢情感溝通的最好時機。
消除污染,凈化環境,是白蓮生長的基本保證。然而讓雪蓮成為白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讓白蓮更好成長的幾個方面,首先,她要為自己創造生存條件,營造適應自己生長的環境,培養對于奉賢的感情。兩年來,她不斷地努力鞭策自己去學習,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處理能力。
從高原到平地,從夏日的清涼到溽暑濕熱的火爐氣候;從種地為生的農村生活,到吃食堂、叫外賣、偶爾自己煮吃的獨立生活;從藍天白云、滿天繁星的潔爽空氣,到城市的喧囂和繁雜;從民族生活習慣的差異、語言表達能力的不足,到交友、戀愛的困惑……然而,所有的一切都因為對奉賢的情感而消散。
作為一名新奉賢人,首先要做的是熱愛奉賢。當她望著南橋的每一條馬路、每一盞路燈、走過的每一條街坊,都會想起家鄉;想起家鄉的雪山、那一片草原,以及在草原上移動的牦牛,那一條條貫流雪山融化的水,匯入雅魯藏布江。每當此時,都有一個思想情感的轉移;每次執行任務回來,忽然感覺那路燈特別明亮,那片廣場特別的寬廣,那個街坊特別的親切。
其實,她也經常想到老家,特別地想念老家的父母,也覺得愧對于他們。她以前上學放假,也經常會幫家里人干點農活,但是自從工作之后,也沒有機會回去。她知道父母的心事,他們不希望她跑這么遠,擔心她的生活,擔心她一個人在外沒人照顧,沒人陪伴,會受委屈等等。然而,這一切,都在慢慢地調整。她告訴我說,她想起了蘇東坡的一句詩“此心安處是吾鄉”。現在她已經慢慢地和奉賢生出了感情,心安了,這里就是故鄉。
撰稿:黃阿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