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從《廊坊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“十四五”規劃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,“十四五”時期,我市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,重點推進創新驅動發展、先進制造培育、綠色改造升級、智能融合發展等四大工程,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、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布局培育未來產業,通過發展數字經濟,加速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、產業鏈現代化,提高工業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。
力爭到2025年全市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步提升到25%左右,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提高到85.02,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.45%以上,基本建設自主創新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,智能制造、服務型制造、綠色制造處于京津冀前列的先進制造體系。
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市將重點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,積極構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新體系、夯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平臺載體支撐、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程,狠抓工作落實落細落地。
促增量。深入貫徹落實“產業鏈長制”,加快推進我市人工智能、航空航天、新型顯示等9大制造業產業鏈的延鏈補鏈強鏈專項行動,強力推動引進、培育、儲備“三個一批”計劃,抓在談項目簽約、促簽約項目開工、保開工項目投產,組織開展產業鏈生態創建、產業鏈對接懇談、產業鏈精準招商等系列活動,通過引進大項目、好項目,形成產業聚集的良性發展格局,為推動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優存量。立足全市“7+6”縣域特色產業集群,重點推動食品、建材、家具等傳統優勢特色產業通過采用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設備等手段提高產品質量、提升技術水平、提高產出效益,加快傳統制造業實現晉檔升級、跨域提升,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,打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堅實底座。
提質量。基于廊坊區位優勢、資源稟賦、產業基礎,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機遇,全力做好北三縣(市)與通州區一體化發展、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、服務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“三篇大文章”,加強與京津優質科研資源對接,搭建多主體協同、跨區域合作、創新資源共享的產業鏈協同創新平臺,承接京津技術轉移、成果轉化和優質產業外溢轉移,加大高新技術企業、科技型中小企業、專精特新企業、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力度,穩步提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質量和效益。
據了解,我市將在機制體制、政策服務、要素資源、安全環保等四方面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,確保規劃各項部署落到實處。
機制體制保障。健全包聯幫扶重點區域、重點企業、重點項目的工作機制,完善“領導包聯、網格服務、專班對接”的管理體系,強化項目建設全周期協調服務。重點對企業研發創新、智能改造、品牌創建、上市融資等活動進行持續跟蹤,及時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,加快培育壯大一批主業突出、核心競爭力強、輻射帶動作用大的行業龍頭企業。
政策服務保障。系統梳理國家、省、市關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,整合分散的政策,補充有用的政策,健全政策服務體系。重點圍繞專精特新、單項冠軍、智能標桿企業的培育以及企業技術改造,技術創新等方面制定專項扶持政策,引導企業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。
要素資源保障。積極推進融合研發、設計、檢測、中試、新經濟等創新性業態及相關配套服務的工業用地,加強新型產業用地(M0)管理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;著眼我市新興產業、特色產業,以滿足企業需求為目標,在招才引智和人才培養方面下功夫、出實招,著力培育引進一批高端人才,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;探索實施“基地+基金”模式,帶動天使、創業和新興產業等投資基金加大對我市新一代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制造、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的投資力度,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支持。
安全環保保障。推動工業企業主體,尤其是危化品生產、經銷、使用企業,建立長效機制,落實安全生產各環節責任,增強安全風險意識,提高安全風險防控能力,杜絕安全事故發生。堅持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,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統籌抓好工業節能減排、淘汰落后產能、清潔生產、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工作,通過不斷優化產業布局、推進工業領域節能降耗、發展循環經濟等多種途徑,促進制造業清潔、低碳、高效、綠色發展。(記者 閆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