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原標題:最高法發布10件人民法院能動司法(執行)典型案例
光明網北京5月19日電 (記者 孫滿桃)最高人民法院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,發布10件人民法院能動司法(執行)典型案例。據介紹,2022年,全國法院執結917萬多件執行案件,執行到位金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,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合法權益。
本次發布的十大能動司法(執行)典型案例有以下幾個特點:一是加強府院聯動,助企紓困解難,想方設法保市場主體。二是堅持善意文明執行,盡可能采取“活封活扣”,最大限度降低對被執行人的影響。三是精準把握“快”與“慢”的辯證關系,做深做實公正與效率。
最高法執行局局長黃文俊表示,在具體執行中,要在不影響債權實現、不構成財產價值明顯貶損前提下,對能“活封”的財產,不進行“死封”,使查封財產物盡其用,社會流通不因執行受阻。
記者注意到,案例4中,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,執行法院探索對基本賬戶和企業生產經營關鍵賬戶的解凍、置換、歸集,為企業資金賬戶松綁,讓企業“喘口氣”,平衡了財產保全案件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。
案例7中,面對被執行企業資金斷流拖欠眾多供貨商貨款的情況,執行法院引入“臨時管理人”機制,監管企業的生產經營,促成當事人達成和解,實現了生產不停工、企業不破產、工人不下崗。
“以生態林地騰退案件為例,如何在實現債權人權益的同時不讓環境資源受損是核心。”黃文俊介紹說,案例6中,執行法院確立了“民生為本”“綠色執行”的工作思路,通過與涉案土地所在的鎮政府積極協調溝通,成功引入第三方對林木予以整體收購,為涉案土地的可持續發展和村民的長遠收益提供了解決方案。